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关于孙权背刺关羽,攻打荆州,历来议论不行,有人说这是孙权利令智昏,丧失一次改变天下格局的机会,终究到蜀汉和东吴两国的灭亡,有人说这是孙权把握战略良机,全取荆州,扼刘自保,最终达成与曹魏、蜀汉三分鼎立的局面。如果真的要站在孙权以及孙吴的角度来评价这件事,那我认为必然是利大于弊的。
曹操在樊城告急,于禁全军覆没之后仍然没有撤掉淮南的防务,直到孙权提出“讨羽自效”之后才派夏侯惇率领二十六军前去支援。所以我并不认为蜀汉在中路对曹魏形成打击后,会使得东边的地盘变得很好打。唯一的机会大概是孙权先“讨羽自效”,等曹操派二十六军去支援襄樊时再直接进攻防守空虚的淮南。但问题在于,已经完成集结的二十六军可以随时调转枪头打回老家,这时候孙吴能守住淮南的概率极低。
孙权
因此,袭击荆州的结果是刘备变弱,曹操不变,孙权变强,不袭击荆州的结果是刘备变强,曹操变弱,孙权不变。对孙权而言,明显是前者诱惑更大。有人肯定会认为这不利于两弱抗一强,但是,前面已经论证了,无论蜀汉打得如何,孙权并不能在淮南取得好处,“两弱抗一强”的话自然是利益均等,“两弱攻一强”的话蜀汉获得的战果对孙吴又有何好处?朋友考了六百八能使你上清华?
以上是从外部讨论。至于内部,孙权在淮南方向多次出师无功还受到了曹魏的重兵压力,这自然会激起内部的一些不满情绪。吕蒙的方案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陆逊全琮等人也先后私底下提出袭击关羽,连鲁肃这种联刘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在荆州问题上争取到孙吴的利益。到后来袭击荆州时,孙吴上下几乎团结一心,夷陵战后主张继续追击的人就占了多数。
吕蒙
你可以说吕蒙战略短视,或者说绝大部分吴国武将都战略短视,问题在于,当这么多人都坚持着短视的方案时,你要如何说服他们来支持你那目光远大的方案呢?多次出师无功,空耗实力的后果就是,孙吴将领急需看到利益,孙权要赶快平息内部矛盾,并且把蛋糕做大。这时袭击荆州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陆逊、朱然、步骘、诸葛瑾等中生代将领先后在荆州划分出势力范围,成为吴国的中流砥柱,完成了一次主力换血。
至于老生常谈的火中取栗被魏蜀围殴的事,我只能说凡事就会有风险,但不应该因为一件事的风险太大就彻底否定掉冒险的意义。袁绍巧夺冀州引来公孙瓒大举进攻风险大不大,刘备入蜀驻扎白水关风险大不大,哪件事不是一旦失败就会危及自身,甚至得到一个见利忘命的评价,但这两件事不该去做么?个人认为,对一件在历史上已经成功的事,去讨论失败的可能并做出否定评价是很没意义的事,你让孙权重来多少次,他还是会这样做,难道讨论多了他就真觉得这事会失败了?同理,让刘备重来多少次他也会选择入蜀,还会考虑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例如想办法让庞统张松活下来。
孙权
孙吴的症结在于对曹魏战线方面被压制得死死的,和蜀汉联手也看不到能获利的可能,既然如此,那便不联手了,干脆从蜀汉身上捞点好处。不看清这一点,只做人身攻击也无法对孙吴起到什么作用。
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孙吴来袭击时狠狠揍上一顿,像合淝之战一样阵斩孙吴大将,把孙权打得半死不活,让孙吴这帮人觉得进攻蜀汉比进攻曹魏更困难。以后再在曹魏对孙吴不利时伸出橄榄枝,他们自然就会思考如何找曹魏火中取栗的事了。
关羽败在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