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实历时三年跟拍80名孕妇的纪录片,建 [复制链接]

1#

最近被一部纪录片震撼了——《生门》。

它讲述中国产房发生的悲欢离合。记录片拍摄组历时三年,跟拍80名孕妇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让人震撼的纪录片。

它拍下了妇产科80个女人生孩子的经历,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其同名电影《生门》,豆瓣评分8.5,是豆瓣年同类别的最高评分电影。

它将镜头聚焦妇产科,讲述了一个个母亲,生孩子时多次命悬一线的真实故事。

没有高端的制作,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朴素低调却有力的震撼。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女人不易,有人看出重男轻女的无奈,有人看完更多的是震惊和深思....

01

作为一部将镜头聚焦产妇的纪录片,《生门》有着对母爱动人的记录、对生命的动容,也有着人性的私欲、如鲠在喉的深痛。

《生门》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与渲染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不同,它刷新了那些对“生产”无知者的认知,把生死攸关时暴露的人性撕开给你看,那是悲伤与喜悦掺杂在一起的生命底色,无法视而不见。

产房里命悬一线的夏锦菊,在怀孕四周时就检查出“凶险性前置胎盘”。

生过孩子的她性格乐观开朗,老公因为工作不在身边,一个人躺在病房时还笑着打趣“又不是没生过,有什么好紧张”。

虽然通过剖腹产顺利产下胎儿,但胎盘前置的状况导致“大出血”,医生建议摘除子宫,保住性命,明确表示“你同意我也得切,不同意我也要切。”

在场家属同意签字,然而躺在产床的夏锦菊却央求医生保住子宫,说自己才33岁,要是四五十岁也就无所谓了。

为此夏锦菊在手术台上两次停止心跳,血都流到了地上。

医生说:再停止心跳一次,大人就保不住了。

产房里,一边是刚迎来新生的婴儿,不远处是正与死神交手,看起来奄奄一息的母亲。

最后,医生相当于给她全身换血两次,才从死神手中拽回生命。

整个过程,她的爸爸,一直对她说:我陪着你,放心。

她抢救的时候,老父亲在手术室门口掩面大哭。

她的老公工作繁忙没有在身边。

清醒之后的夏锦菊,听说孩子一切都好,开心地抹着眼泪说,没想过这么危险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02

第二个家庭

来自湖北的陈小凤怀着双胞胎被诊断前置胎盘和糖尿病,情况紧急,需要五万块手术费,才能保住一大两小的性命。

对有些人来说,五万块不过一趟旅行一个包,可是对靠务农为生的这一家人来说,五万块简直是天文数字。

医院里小凤的丈夫也开玩笑说,孩子在肚子里肯定比在保温箱便宜。

在医院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真的用不起。

但当听医生说五万块钱救三条人命已经很值得的时候,这一家人开始着急,想尽办法东拼西凑。

这种时候,才懂得什么叫绝望。

只有5千元,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

穷人生孩子,是在赌命,赌的也是女人的命。

03

第三个家庭,妻子叫曾宪春。

是个高龄产妇,孕5产2。这一次,她是胎盘前置,疤痕子宫。

因为在农村,生不出儿子就是一种耻辱,一辈子就得被指指点点,直不起腰杆。

这一次非常危险,妊娠晚期,子宫穿透,命悬一线。

手术台上,妻子生死徘徊。

手术室外,丈夫着急万分,赌命怀胎,换来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

04

第四个家庭

产妇李双双孕龄28周,妊娠高血压,孩子已经没有胎动,胎心正常。

家属担心孩子有问题,要求实施引产,根据有关法规,28周的的婴儿是一条命,不能实施引产。

纠结于要和不要这个小生命,医生和家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医生反复劝说:

你总要给孩子一个机会啊,你把宝宝抱出来很快就没了。你要给我们机会给你的孩子机会。我觉得你考虑的应该是人道、人性。人要长个心眼儿,人都不能这样做。孩子毕竟十个人。一个人回想一生的时候,你没尽力你是多难受啊。

剖腹产后,孩子需要采取急救,以观察是否能够存活。

救还是不救?

救,丈夫担心“人财两空”,更担心孩子存在缺陷,拖累一生。

不救,又会良心不安。

生命面前,人性道德受到重重拷问......

主治医生到了病房,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所有的人对这个小孩的出生,好像都不持欢迎的态度。

关于这个产妇的最后,是一个背影。画面上,是一行字:

医院和家属尽力救治,李双双之子还是不幸夭折。

在纪录片中,还有好多产妇,有40周胎死腹中的,有监测不到胎心需要引产的,有产后大出血的,有精神分裂不配合生产的,等等。

所有人都拼尽全力地和死神赛跑。

一道手术室的门,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

门外是新生的喜悦,门内是触手可及的死亡。

这些活生生的故事,每一个都刺骨挠心,都在诉说生命的可贵。

4个不同产妇故事的交织——有人命悬一线,有人捉襟见肘,有人取舍两难,有人执于生男。

由此引发了对国家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不健全、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人伦道德的一系列反思。

甚至还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

写在最后

影片中也有一抹不经意的柔光和暖意,让这部片子显得不那么冰冷残酷。

就算现实令人失望,家属们仍然有可以依靠的力量:父亲看着病床上疼到呻吟连连的女儿,轻轻揉搓着女儿僵硬的手指,抚摸她的额头;哥哥为了弟媳的5万元手术费,用尽一切办法,跑遍几十户亲友筹款;邻床的老太太,在女儿出院之际,也悄悄给陈小凤塞了个红包。

在《生门》中,这种冷与暖的冲撞通过剪辑进一步被放大了。

导演陈为军曾经说过:“真实的力量是开天辟地、澄清混沌的力量,纪录片生命就是真实。只要人类还求真、向善,就会有人做纪录片,就会有人看纪录片。”

纪录片最后的那首歌是这样唱的:

“妈妈从老家打来电话,只问了一句吃饭了吗,在出差的路上匆匆回答,放下电话的我泪如雨下...”

这首歌,只唱给妈妈听。

我是作者拾光君,感谢点赞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