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漠里遍地是西瓜,为何无人敢吃沾上一 [复制链接]

1#

进入沙漠旅游之前,导游往往让游客小心里面会出现的蝎子、响尾蛇等毒虫,只要遇到了,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尤其还会强调在沙漠的野地里看到“西瓜”,可千万不能吃。在酷热的沙漠里吃上一口西瓜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么为什么沙漠里的“西瓜”就不能吃呢?

其实,这种植物对人类的迷惑性不可谓不大。沙漠里的“西瓜”表面裹着西瓜的外皮,实则却是伪装而成的“药西瓜”。

沙漠里的西瓜为什么不能吃?

其实也不难理解,如果这“西瓜”可以吃的话,早就被当地人采摘了,哪里还等得到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去摘。

药西瓜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能在恶劣环境里生存的动植物,哪里会是什么善茬儿,要是没点自保能力估计早就灭绝了。

药西瓜,在生物学里,界门纲目科属都与西瓜一样,只不过一个是药西瓜种,一个是西瓜种。

我们熟知的西瓜通常是表皮呈深绿色,条纹为波浪状、果肉为红色或黄色的可食用水果。

而药西瓜虽然乍一看很像西瓜,实则与真正的可食用西瓜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一个正常大小的西瓜有篮球大,那么药西瓜(6-10厘米)可能只有网球那么大,甚至比网球还小。

外形像图中所示,药西瓜的表皮通常是呈现出淡绿色的碎花状,果肉则是像海绵絮状物的白色,不仅不好吃,还有毒性。

药西瓜作为一种全身上下都有毒的藤本植物,如果按照毒性强弱来划分的话,从1级的微毒到6级的剧毒,药西瓜的毒性可以达到5级,正常人食用5-50毫克/每公斤就能致死,也就是说,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成年人只需要吃3克药西瓜,且不及时救治就会器官衰竭,最终造成死亡。

尤其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沙漠里,没有熟悉沙漠的人带着,一旦误食或者误碰了某些有毒的东西,可能都等不到救治就已经中毒身亡了。

像药西瓜这样具有迷惑性的植物,藤蔓上的汁液也是有毒的,触碰时皮肤会出现瘙痒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腐蚀皮肤。

另外,如果一不小心把果肉当成西瓜吃进去了,轻则头疼腹泻,重则休克死亡。只不过,虽然药西瓜全身是毒,但还有许多地区在对其进行人工培育。

药西瓜有什么用途?

我们深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恶,植物也一样,目前所知药西瓜在某些方面也是对人类有益处的,只要用对地方,就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

所以,在适者生存的自然界,药西瓜本身用途的两面性可以使它在沙漠里顽强生存,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药西瓜被当地人广泛使用。

比如在我国新疆,药西瓜通常是作为一种临床应用的药材来使用的,一般可以用于治疗肝病、血液病,还将其作为腹泻药广泛使用。

对于传统的维吾尔医来说,药西瓜性“三级热、二级干”,可以清除异常粘液质和黑胆质,驱散寒湿,通络止痛,开胸止咳等,甚至还能刺激毛发生长,其效果相当于男性型秃顶药物非那雄胺,因此药用价值还是非常高的。

由于野生药西瓜的产量已经远远跟不上维吾尔医药学的发展步伐,于是开始了人工种植药西瓜。

种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因为临床医学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则是药西瓜在采摘下来成为药材之前,它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除此之外,药西瓜还有一个更为广泛的用途:杀虫。

因为药西瓜所有部位都有毒,毒性还不弱,而且这毒不会对植物产生作用,所以所以也被当成一种天然“杀虫剂”。只需要将药西瓜捣碎成汁液,就能制成一种简易的杀虫农药了,这种杀虫剂喷洒在作物上基本没有残留物,十分受农民欢迎。

不过,由于药西瓜的生长环境是干燥砂质土壤和半荒漠地区,而药西瓜又是典型的内陆性半荒漠性高度旱生植物。所以,为了避免药西瓜被过量采摘导致物种灭绝,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工种植药西瓜十分必要。

如果误食药西瓜,该如何解毒?

药西瓜中含有4种皂苷类化合物、3种铁类化合物、2种生物碱类化合物,这几类化合物混合起来会形成一种极其强烈的毒素,也就是药西瓜被划分为5级毒性的由来。

误食后应该尽快就医,医院的话,为了减缓药西瓜毒性发作,可以喝大量牛奶中和毒性,减轻症状。几年前,新疆喀什就曾有两个小孩子因为好奇而吃了药西瓜,他们的父母曾经听说过喝牛奶能解毒,发现孩子中毒后就立刻给他们喝了牛奶。

喝完牛奶后,父母还是不放心,医院检查,由于毒性极其强悍,为了防止毒性侵入肺腑造成器官衰竭,医生对其经过一系列紧急催吐、洗胃、换血治疗措施后,两个小孩子终于还是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药西瓜虽然闻着香,但是味道却不大好,所以两个小孩子吃得并不多。

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药西瓜果肉,就差点要了他们的命,还好就医及时,在医院里躺了半个月后终于恢复过来了。

所以说,好奇心害死猫,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一定不要轻易入口、触碰。

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开拓视野,千万不要一时好奇把自己置于险境,像这个伪装成“西瓜”的药西瓜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不可入口和触碰的例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