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人群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年发病率只有3/万[1],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总发病人数并不少。据文献报道,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0,80%~90%的骨肉瘤发生于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最为多见,发生在非肢体部位如脊柱和骨盆的骨肉瘤往往预后欠佳。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无转移的肢体骨肉瘤一般采取截肢手术治疗,对其中部分患者也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即使如此,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足20%。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肺转移。
化学治疗的应用使骨肉瘤肺转移得到有效控制,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60%~80%[2]。我国骨肉瘤的综合治疗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均衡,直至21医院甚至部分省、医院的医生对骨肉瘤仍然陌生,诊治仍然很不规范。
因此,我国骨肉瘤综合治疗的进步并非体现在新药或治疗手段的研发方面,而是体现在整体治疗的规范化方面。在此试对骨肉瘤诊治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骨肉瘤综合治疗的规范化进程、现状和展望进行述评,以使读者对我国骨肉瘤的治疗有较全面的了解。
专家简介
牛晓辉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骨肿瘤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保肢协会(ISOLS)常务理事(boardmember),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常务理事,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前主席、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同时担任《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山东医药》等10余家期刊编委。担任《AnnalsofMedicalandHealthSciencesResearch》,《BMCCancer》,《CancerInvestigation》,《JPostgradMed》等SCI期刊审稿专家。
牛晓辉教授长期从事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基础研究及教育工作。作为国际知名专家,牛晓辉教授的团队,在四肢恶性骨及软组织肿瘤的保留肢体治疗、骨肉瘤的综合治疗、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脊柱肿瘤及骶骨瘤的诊断与治疗、计算机导航辅助骨肿瘤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的外科边界研究、骨肉瘤肺转移的二线治疗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先进水平。
牛晓辉教授主持《骨与软组织肿瘤数据库的建立》项目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原发骨肿瘤在线数据库(